返回 假少爷回村后,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33章 乡试(一)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之后就是发考卷和草稿纸,发考卷的时候,还有衙役过来核对,根据报名时录入的籍贯外貌信息再次核实,以免有人换了座位替考。

    nbsp如果查出来,不仅不能继续考,生员身份也要作废了,往后也不能再考试。

    nbsp没多久,就来了两个号军。

    nbsp两个人站在姜淮面前,细细打量他,又让他再报一次姓名籍贯。

    nbsp姜淮报了后,两人听了核对后道,“是这个吧?”

    nbsp“是,都对得上。”

    nbsp“行,过了。”

    nbsp之后他们将卷子发给了姜淮,又在卷子上盖了个戳印,示意核对通过。

    nbsp他们又去了下一个号房。

    nbsp姜淮则摊开试卷,开始做题。

    nbsp依旧是考四书,加上他学的本经,然后是诗赋题。

    nbsp第一题,四书题。

    nbsp【缗蛮黄鸟】

    nbsp姜淮一看,这题出自《大学》,不过只选了半句,全句是,“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。”

    nbsp缗蛮即绵蛮,说的是鸟鸣之声,隅就是角落,这里指鸟栖息。

    nbsp这句话的意思是绵蛮叫着的黄鸟,栖息在山冈上,是说,鸟儿都懂得选择适宜的栖息地,何况是人呢?

    nbsp这句话后面的一句话是,“于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鸟乎?”

    nbsp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?就是鸟儿也知道选择适宜栖息地,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,更应明白自己行为的边界与归宿,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    nbsp这句话旨在引发对人性修养的反思,强调人应具备自知之明,清晰认识自己行为与欲望边界所在。

    nbsp这也是儒家“中庸”思想的写照,我们日常的行为应当恰到好处,既不过度也无不足,达到一种理想平衡……

    nbsp答完这题,姜淮深吸一口气,答下一题。

    nbsp第二题,也是四书题。

    nbsp【王何必曰利】

    nbsp看到这句话,姜淮脑海里就冒出,“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。”

    nbsp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是说孟子拜见梁惠王,梁惠王说:“老先生,你不远千里而来,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?”

    nbsp孟子说:“大王,我们不只谈利益,应该谈仁义。

    nbsp从历史背景来看,孟子生活在战国,一个群雄逐鹿的年代,各国君主为了国家利益,往往忽略仁义,孟子这番话,无疑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痛心疾首的控诉……

    nbsp“何必曰利”这一反问,直接否定梁惠王的观点,表明利益并非国家治理的唯一标准,仁义才是根本……

    nbsp之后姜淮写了一个比喻,如果国家是车,君主比作车主,大夫、士庶人就是车上的人,他们在车上互相争夺,会导致车的倾覆。

    nbsp所以孟子才要提出“仁”——国家之所以会危机四伏,就是因为忽视了仁义。

    nbsp如果国家能以仁义为先,那么利益自然会得到满足。这也是其中的一点国家治理之道。

    nbsp姜淮主张,不否定“利”,主张“义中有利”,即可达成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终极利益……

    nbsp之后是诗赋题。

    nbsp“赋得秋风生渭水”,让以“水”为韵,作一首诗。

    nbsp这种诗姜淮练了很多遍。

    nbsp提到题目中的“渭水”,姜淮就想起前世逛博物馆时,看到的周人农耕文明发源地,渭水流域,也是姜太公钓鱼之地,唐朝的渭水之盟也是此地。

    nbsp之后他想了想,提笔写下。

    nbsp渭岸商飙起,金飔动寒水。
第133章 乡试(一)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