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八章 四计平乱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敢不给——既不得罪他们,又能拿到粮食,这道士竟懂门阀的软肋!
nbsp他面上却故作镇定,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:“道长此法,倒也可行。只是门阀若阳奉阴违,只给些陈粮烂米,该如何应对?”
nbsp“这便需要官府派人监运,同时让灾民代表随行。”苏言微微一笑,“灾民看着粮食装车,门阀便不敢动手脚;官府监运,又能确保粮食如数入库。再者,可让高公公以钦差之名发函,言明征粮之事会奏报官家,门阀即便有私心,也不敢在钦差眼皮子底下做手脚。”
nbsp高公公心里也是一惊:这道士竟连咱家的钦差身份都算进去了!借官家之名压门阀,既不用咱家出面得罪人,又能确保粮食质量,这招实在高!
nbsp他脸上露出一丝尴尬的笑容,之前还觉得苏言是个外行,如今看来,自己才是那个短视的人。
nbsp“道长考虑周全,咱家佩服。只是征来的粮食怕是不够支撑太久,军粮的事还没着落,这该如何是好?”
nbsp“这便是贫道的第二个办法。”
nbsp苏言继续说道,“扬州白家乃本地望族,家底殷实,且白家子弟白邙刚为扬州除了赵立冬,白家在灾民心中颇有声望。可由扬州官府向白家借粮,官府则以‘盐引作为抵押——按最低官价核算粮食价值,给予白家同等价值的盐引,待日后官粮运到,白家可凭盐引兑换粮食,或直接兑换银两。盐引乃朝廷管控之物,白家得了盐引,既无风险,又能获利;官府得了粮食,既能赈灾,又能暂补军粮缺口,双赢之局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誉王猛地放下茶盏,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:盐引!这道士竟敢打盐引的主意?
nbsp可仔细一想,按最低官价抵押,朝廷不亏,白家又能安心借粮——毕竟盐引在手上,比空口承诺靠谱多了!
nbsp而且白家是白邙的家族,苏言指挥白家掉包粮食的事,本王虽不知情,却也知道白家跟苏言关系不浅,这借粮之事,十有八九能成!
nbsp他之前还觉得苏言不懂朝堂规则,此刻却不得不承认,这办法比自己想的任何一招都周全。
nbsp高公公更是瞪大了眼睛,手里的佛珠差点掉在地上:盐引是官家亲自管控的,寻常人连碰都不敢碰,这道士竟能想出用盐引抵押的法子!
nbsp而且最低官价,既不违制,又能让白家满意——咱家之前怎么就没想到?
nbsp若真能借到白家的粮食,军粮的事就能暂缓,回京也能跟官家有个交代了!
nbsp他脸上的尴尬更甚,之前还等着看苏言的笑话,如今却觉得自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蠢货。
nbsp“道长这办法……实在是高!”高公公忍不住赞叹道,语气里满是真诚,
nbsp“只是盐引乃朝廷重器,咱家虽为钦差,也不敢擅自做主,还需奏请官家批准。”
nbsp“公公放心,”苏言说道,“可在奏疏中言明,此举乃‘应急之策,待军粮运到,即刻收回盐引,且白家借粮数量、盐引价值皆有明细,官家看了,定会应允。毕竟,赈灾与军粮皆为大事,官家不会因些许盐引而误了大局。”
nbsp高公公连连点头,心里想:是啊!官家最看重的是稳定,只要能解决扬州的事,些许盐引算什么?这道士连官家的心思都摸得透,实在不简单!
nbsp誉王也缓过神来,咳嗽了一声,掩饰自己的失态:“道长的前两个办法,确实可行。只是粮食有了,如何分发,如何确保灾民日后不再次闹粮荒,这也是个难题。”
nbsp他心里想:若只是解决眼前的粮食问题,日后还是会乱,我倒要看看,这道士还有什么招。
nbsp“这便是贫道的第三个办法——青苗法。”苏言说道,“将借来的粮食,以‘贷款的方式借贷给灾民:每户按人口多少,借贷相应的粮食,约定分三年还清,年息按最低标准计算。具体操作可交由白家在扬州的钱庄负责——白家钱庄有账房,可登记借贷明细,收取利息,官府只需派人监督即可。如此一来,灾民既能拿到粮食活命,又不会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;钱庄得了利息,白家更愿出力;官府则能省去分发粮食的麻烦,还能确保粮食不被浪费。”
nbsp誉王彻底坐直了身子,眼神里满是震惊:青苗法!
nbsp这是什么法子?可这道士竟能将此法用到扬州赈灾上,还让白家钱庄操作——白家有钱庄,正好能胜任,而且灾民借粮有利息,不会白拿,日后也能按时偿还,避免了灾民再次闹粮荒!
nbsp这办法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分发问题,还考虑到了长远,实在是周全!他之前还觉得自己心思缜密,此刻却觉得,跟苏言比起来,自己那些算计简直不值一提。
nbsp高公公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,心里想:连青苗法都搬出来了!而且还结合了白家的钱庄,简直是天衣无缝!这样一来,灾民有粮吃,官府不用费心,白家还能获利,三方都满意!这道士哪是云游道士?分明是懂经济、懂民生的能臣!
nbsp他脸上再也没有之前的冷淡,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赞叹和一丝羞愧——自己身为钦差,在扬州待了这么久,竟不如一个道士想得周全。
nbsp“道长……”高公公深吸一口气,语气里满是敬佩,“您这三个办法,已经解决了粮食和分发的问题。只是灾民无事可做,长期下去,还是容易生乱,这该如何是好?”
nbsp“这便是贫道的第四个办法——以工代赈,兼修道观。”苏言说道,“其一,组织灾民修复扬州的水利工程——扬州乃水乡,水利失修是此次大旱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让灾民参与修水利,每日按工分发放粮食,既解决了灾民的就业问题,又修复了水利,为日后的农业生产做准备。其二,由官府牵头,组织扬州世家大族开展道家祭天活动,祈求天降甘霖,同时号召世家捐赠钱粮。再用这些钱粮,雇佣灾民在原来的扬州府衙旧址上盖一座道观——府衙被赵立冬弄得破败不堪,不如重建为道观,既能安抚民心,又能让灾民有活干,还能让世家出钱出力,一举多得。”
nbsp誉王听到这里,再也忍不住了,猛地一拍案几,站起身来:“好!好一个以工代赈,好一个盖观祭天!道长这办法,既解决了灾民就业,又修复了水利,还让世家出了钱,连民心都安抚到了!本王之前竟小看了道长,实在是惭愧!”
nbsp他心里想:这道士不仅懂朝堂、懂经济,还懂民心!以工代赈让灾民有事做,就不会生乱;盖道观让世家捐赠,既不得罪他们,又能让他们出血;祭天还能稳定民心——这四个办法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,简直是完美!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高公公也连忙起身,对着苏言拱手行礼,语气里满是崇拜:“道长真乃神人也!咱家在宫里待了几十年,见过的能臣不计其数,却从未见过像道长这样,能将赈灾之事想得如此周全的人!这四个办法,若能推行,扬州的困局定能化解!”
nbsp他心里再也没有半点看笑话的意思,只剩下满满的敬佩——自己之前还想把烫手山芋甩给别人,如今看来,若不是苏言,自己和誉王怕是要在扬州困死。
nbsp苏言见状,连忙起身回礼:“王爷和公公过誉了。贫道只是站在百姓的角度,想了些实在的法子罢了。这些办法,还需二位鼎力支持,方能推行。”
nbsp誉王哈哈大笑,之前的烦躁和算计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兴奋:
nbsp“道长放心!本王定全力支持!征粮之事,本王亲自出面协调门阀;借粮之事,本王也会让府衙尽快与白家对接!”
nbsp他心里想:若能借苏言的办法解决扬州的事,既能在官家面前露脸,又能在灾民心中树立声望,比自己偷偷离开扬州强多了!而且苏言如此有能力,若能拉拢到自己麾下,日后与太子争斗,定能多一大助力!
nbsp高公公也连忙说道:“道长放心,盐引之事,咱家明日就写奏疏,快马加鞭送回京;以工代赈和盖道观之事,咱家也会让官府全力配合!”
nbsp他心里想:苏言如此厉害,咱家定要与他搞好关系,日后回京,若能让他在官家面前为咱家说几句好话,那好处可就多了!而且有苏言在,扬州的事定能办成,咱家也能顺利交差了!
nbsp书房里的气氛瞬间从压抑变得热烈,烛火仿佛也亮了几分。案几上的公文依旧散乱,可誉王和高公公看着那些公文,心里却再也没有之前的沉重——苏言的四个办法,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扬州困局的锁。
nbsp苏言看着两人的神情,心里微微一笑:这两人虽精于算计,却也懂利弊。
nbsp只要办法周全,能解决他们的难题,他们自然会全力配合。
nbsp扬州的粮食在高邮湖,白家借粮不过是将自家的粮食“借”给官府,再用盐引换回来,稳赚不赔;门阀征粮、世家捐赠,不过是借民心之势,让他们不得不出,既不会得罪他们,又能解决问题。
nbsp这四个办法,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。
nbsp誉王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,心里想:不管能不能拉拢,先让他解决扬州的事再说。日后若有机会,定要将他留在身边!高公公则捏着佛珠,心里盘算着:明日写奏疏时,定要在官家面前多提道长的功劳,也好让官家知道,咱家此次扬州之行,虽没征到军粮,却为朝廷发掘了一个人才!
nbsp书房里的烛火依旧跳动,可此刻的扬州府衙,却已不再是之前的困局之地。苏言的四个办法,像一道光,照亮了扬州的未来,也让誉王和高公公这两个“踢皮球大师”,第一次真正放下了算计,为了同一个目标——解决扬州的困境,而开始行动。
喜欢。
第一百七十八章 四计平乱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