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章 学易无过:夫子的晚年之愿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子曰:“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
nbsp鲁哀公十一年的秋夜,鲁国曲阜的孔宅书房里,烛光在青铜豆形灯盏里跳动。孔子盘腿坐在矮榻上,面前铺着的《周易》竹简摊成扇形,最上面的nbsp“乾卦”nbsp竹简边缘已被摩挲得发白,露出竹纤维的纹路。他左手食指在nbsp“亢龙有悔”nbsp四个字上反复划动,指甲磨得发亮,连指节都因长时间用力而泛红。案头的陶碗里,子夏刚端来的汤药还冒着热气,药香里混着松烟墨的味道nbsp——nbsp那是他批注《易》辞时磨的墨,墨锭上还留着他食指的凹痕。
nbsp“夫子,夜已深,何不早息?”nbsp子夏的声音从门帘外传来,他捧着件麻布披风,见夫子鬓角的白发沾着烛泪,像落了层霜。孔子抬头望向窗外,北斗星的斗柄正指向西方,忽然叹了口气,声音里带着烛火般的颤音:“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
nbsp这声感叹落在寂静的夜里,像枚石子投入深井。子夏后来对子贡说:“夫子说这话时,眼里的光比烛光还亮。”《论语?述而》记载的这句话,藏着晚年孔子最朴素的愿望:“加我数年”nbsp不是贪生怕死,而是想让日渐昏花的眼睛多看清几行卦辞;“学《易》无大过”nbsp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希望那些nbsp“过则勿惮改”(《论语?学而》)的教训,能通过《易》的智慧沉淀为更从容的人生。从那夜的烛光到今天的书架,《周易》的竹简虽已泛黄,“学易无过”nbsp的精神却始终是穿越时空的指南针。
nbsp一、《周易》:包罗万象的智慧之书
nbsp《周易》在先秦典籍中独树一帜,古人称其nbsp“易道广大,无所不包,旁及天文、地理、乐律、兵法、韵学、算术,以逮方外之炉火,皆可援《易》以为说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)。它的nbsp“经”nbsp部由六十四卦构成,每卦有卦画、卦名、卦辞,每爻有爻辞,像一套精密的符号系统,记录着古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。
nbsp“易”nbsp字的甲骨文本作nbsp像双手捧着火把烘烤蜥蜴,取其nbsp“变色”nbsp之意,《说文解字》释为nbsp“蜥易,蝘蜓,守宫也”,象征nbsp“变易”;而《周易?系辞》又说nbsp“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”,含nbsp“简易”nbsp之义nbsp——nbsp天地万物的规律看似复杂,实则可用阴阳二爻概括;《汉书?艺文志》则强调nbsp“不易”——“君臣父子之礼,历世而不变”。这三重含义构成《易》的核心:变中有常,常中有变。孔子晚年痴迷的,正是这种把握变化的智慧。
nbsp1973nbsp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《周易》,让我们得以窥见孔子所见《易》的原貌。其卦序与今本不同,“乾”nbsp卦不在首而在第三十三,卦辞却大致一致,上面还保留着早期儒家的批注,如nbsp“孔子曰:易,我后其祝卜矣,我观其德义耳也”(《帛书周易?要》)。考古人员发现,帛书《周易》的nbsp“系辞”nbsp部分,有多处nbsp“子曰”nbsp的字样,笔迹与其他部分不同,推测是孔子弟子记录的夫子言论,证明孔子学《易》确如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所说,是nbsp“观其德义”nbsp而非占卜。他把占卜之书读成修身之典,这是对《易》的创造性转化。
nbsp《周易》的六十四卦像六十四个人生场景。“乾卦”nbsp从nbsp“潜龙勿用”nbsp到nbsp“亢龙有悔”,描述人生从潜伏到鼎盛再到衰落的过程,孔子从中读出nbsp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”nbsp的戒惧nbsp——nbsp某次讲到nbsp“九三”nbsp爻nbsp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”,他让子路联想nbsp“入太庙每事问”nbsp的谨慎,说:“这‘惕字,就是怕自己有过失啊。”
nbsp“谦卦”“谦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”,让他想起nbsp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nbsp的谦逊。他曾指着nbsp“谦卦”nbsp初六爻nbsp“谦谦君子,用涉大川,吉”nbsp对冉有说:“你为季氏理财,若能学这‘谦谦,就不会被人说‘非吾徒也了。”
nbsp“益卦”“风雷,益。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,与他nbsp“过则勿惮改”nbsp的主张完美呼应。子张曾问nbsp“改过之法”,他翻开nbsp“益卦”nbsp说:“你看这风雷,风动雷响,万物生长,改过就像这样,要动起来才有益。”
nbsp这些卦象不再是抽象的符号,而成了孔子映照自身的镜子,连最晦涩的nbsp“归妹卦”,他都能读出nbsp“归妹,天地之大义也”(《周易?归妹》),联系nbsp“关雎之乱以为风始”(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)的礼乐教化,让弟子们叹服nbsp“夫子解《易》,如观流水”。
nbsp二、五十学易:时间沉淀后的智慧觉醒
nbsp“五十以学《易》”nbsp的nbsp“五十”,是孔子人生的重要节点。《论语?为政》记载他nbsp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”,“知天命”nbsp不是听天由命,而是明白nbsp“天命之谓性”(《礼记?中庸》)——nbsp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。此时学《易》,恰如老农阅尽四季后读农书,能从字缝里读出更多深意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孔子说这话时已近晚年。据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,他nbsp“年七十三,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”,鲁哀公十一年说nbsp“加我数年”,是希望能有五六年时间深入学《易》。为何偏偏是nbsp“五十”?因他五十岁时nbsp“由大司寇行摄相事”(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),正是仕途巅峰,却也经历了nbsp“隳三都”nbsp的挫折nbsp——nbsp试图拆毁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家臣的城邑,最终因nbsp“公山不狃以费畔”nbsp而失败。晚年回想,他或许觉得,若早懂《易》的nbsp“进退之道”,当年可少些激进。
nbsp他曾对子贡坦言:“吾五十而志于学《易》,则无大过。”(《帛书周易?要》)这nbsp“志于学”nbsp与十五岁的nbsp“志于学”nbsp不同,前者是广泛涉猎,后者是精准深耕。就像他年轻时学琴,“十日不进”(《孔子家语?辩乐》),从习其曲到得其志,再到知其人,五十岁学《易》,便是要nbsp“得其志”nbsp的阶段。
nbsp“学《易》”nbsp的nbsp“学”,在孔子那里从来不是死记硬背。《论语?为政》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,他学《易》时nbsp“观其象而玩其辞,观其变而玩其占”(《周易?系辞》),“玩”nbsp是玩味、揣摩,如孩童把玩美玉般细细品鉴。某次读到nbsp“困卦”“困而不失其所亨,其唯君子乎”,他想起在陈蔡之间nbsp“七日不火食”nbsp的困境,忽然拍案:“吾道非邪?吾何为于此?”nbsp的疑问有了答案nbsp——nbsp困境中的坚守正是nbsp“亨”nbsp的关键,当即让子贡取来竹简,写下nbsp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”nbsp的批注,墨迹因激动而有些晕染。
nbsp“可以无大过矣”nbsp的nbsp“大过”,有具体所指。《周易?大过》“大过,大者过也”,指违背根本道义的错误。孔子一生并非无过:
nbsp年轻时nbsp“欲仕而无礼”(《孔子家语?致思》),想通过权臣阳货走捷径,后来反思nbsp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”(《论语?子罕》),这是对nbsp“过”nbsp的醒悟;
nbsp中年任大司寇时,对少正卯的处置或许过于严厉,晚年整理《春秋》时,特意在nbsp“鲁定公十四年”nbsp下只记nbsp“孔子诛少正卯”,不加褒贬,暗含自省;
nbsp晚年见弟子冉有nbsp“为季氏聚敛”,也反省自己nbsp“教之不严”,故有nbsp“非吾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”(《论语?先进》)的愤怒,这愤怒里有对弟子的失望,更有对自身的检讨。
nbsp这些nbsp“过”nbsp让他明白,“无大过”nbsp不是不犯错,而是不犯动摇根基的错,正如《论语?子张》“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:过也,人皆见之;更也,人皆仰之”,改过的勇气比不犯错更重要。
nbsp三、韦编三绝:孔子学易的痴迷与实践
nbsp“韦编三绝”nbsp的nbsp“韦编”,是先秦竹简的特殊装帧nbsp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《孙子兵法》竹简,用宽约nbsp0.5nbsp厘米的熟牛皮绳编连,每简钻有三孔,绳结打在背面,坚韧耐用。而孔子读的《易》竹简,因反复翻阅,牛皮绳磨断了多次。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说他nbsp“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”,“三”nbsp是虚数,形容次数之多,需弟子nbsp“更系之”(《孔子家语?好生》)——nbsp重新编连。
nbsp子夏在《孔子家语?七十二弟子解》中回忆:“夫子读《易》,常至深夜,吾辈轮流守夜,见韦绳磨断,就取新绳请夫子暂歇,夫子总说‘再读三卦,往往又是一个时辰。”nbsp有次编连竹简,子贡发现nbsp“豫卦”nbsp的竹片比其他卦薄了近半,显是被反复摩挲所致,上面还有夫子指甲刻的浅痕,正是nbsp“豫,利建侯行师”nbsp的nbsp“利”nbsp字。
nbsp孔子学《易》的方法,体现在nbsp“序彖、系、象、说卦、文言”(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)的工作中nbsp是整理、阐释,他为《易》的彖辞(判断一卦吉凶)、象辞(解释卦象爻象)作注,融入儒家思想。如《文言》对nbsp“乾卦”nbsp的解读:“君子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”,将卦象与nbsp“仁礼义”nbsp结合,使《易》从占卜之书变为修身指南。
nbsp他的批注常结合亲身经历。“恒卦”nbsp九三爻nbsp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,贞吝”,旁边有他的小字批注:“南子见我,子路不悦,此之谓也。”——nbsp指见南子后子路的不满,反思自己虽nbsp“礼不可废”,却未及时与弟子沟通,这便是nbsp“不恒其德”nbsp的小过。
nbsp“睽卦”“上火下泽,睽。君子以同而异”,他批注:“吾与晏婴,道不同而相敬,此睽而能合也。”——nbsp对齐国大夫晏婴虽反对儒学却能尊重他的回忆,说明nbsp“和而不同”nbsp的智慧。
nbsp这种nbsp“述而不作”(《论语?述而》)的创造,影响深远。他去世后,弟子们将这些批注汇编,便是后来的《易传》(十翼),让《周易》从卜筮之书彻底升华为哲学典籍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他还把《易》的思维教给弟子。子夏问《诗》中nbsp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”,他答nbsp“绘事后素”(《论语?八佾》),用绘画先有白底再有彩绘,类比nbsp“礼后乎仁”,这种nbsp“观物取象”nbsp的联想,正是《易》“触类而长之”nbsp的方法。子夏后来成为nbsp“《诗》教”nbsp大家,与这种思维训练密不可分。
nbsp他告诫子路nbsp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”(《论语?述而》),则是对nbsp“履卦”“履虎尾,不咥人,亨”nbsp的实践nbsp——nbsp行事需谨慎如踩虎尾。某次子路说nbsp“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”,他便翻到nbsp“兑卦”“君子以朋友讲习”nbsp说:“你这慷慨是好的,但也要懂‘和兑,吉,和悦待人才能长久。”
nbsp四、无大过矣:改过迁善的人生境界
nbsp“无大过”nbsp的智慧,在孔子处理nbsp“陈蔡之困”nbsp时显现。鲁哀公四年,孔子一行被陈蔡大夫围困,“七日不火食,藜羹不糁”(《孔子家语?在厄》),野菜汤里连米粒都没有。子路愠怒:“君子亦有穷乎?”nbsp孔子答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(《论语?卫灵公》)这nbsp“固穷”nbsp不是硬扛,而是《周易?困卦》“困而不失其所亨”nbsp的体现nbsp——nbsp坚守道义就不算真困。
nbsp他还趁机给弟子讲学,“讲诵弦歌不衰”,将危机转化为教学机会。子羔问nbsp“困卦”nbsp九二爻nbsp“困于酒食,朱绂方来,利用享祀,征凶,无大咎”,他笑着说:“现在我们虽无酒食,却有《诗》《书》,这也是‘享祀啊nbsp——nbsp祭祀祖先要用心,求学问道也要用心。”nbsp这种在困境中守常知变的智慧,避免了nbsp“穷则滥”nbsp的大过。
nbsp对比nbsp“过犹不及”nbsp的中庸之道,更见nbsp“无大过”nbsp的精妙。《论语?先进》中子贡问:“师与商也孰贤?”nbsp子曰:“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”“过”nbsp是冒进,子张行事总想nbsp“惊世骇俗”,如在丧礼上nbsp“存鲁、乱齐”nbsp后仍大张旗鼓,便是nbsp“过”;“不及”nbsp是退缩,子夏在莒父为官却nbsp“无所作为”,便是nbsp“不及”。
nbsp孔子学《易》后更明白,“中”nbsp不是固定的点,而是nbsp“时中”——《周易?蒙卦》“蒙亨,以亨行时中也”,根据时机调整行为。他在鲁国时nbsp“入公门,鞠躬如也,如不容”(《论语?乡党》),是nbsp“邦有道”nbsp的恭谨;在卫国见灵公怠政,便nbsp“去卫过曹”(《
第170章 学易无过:夫子的晚年之愿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